制霸表坛的超薄纪录,宝格丽BVL2682
虽然宝玑大师自年发明陀飞轮至今,已经超过年,但是先前陀飞轮表款普及率却远低于万年历与三问表,除了实用性不高之外(有人说每天不差那4-5秒钟),制作难度远高于另外两者,这才是重点。
因为万年历与三问表的零件几乎都是固定滑动式,而陀飞轮的框架却是每秒钟都在运作,所以内部擒纵零件运作要够顺畅,精准度又要能明显提升,外观设计要够美观,集结了这些问题后,就知道绝大多数的制表师不想制作陀飞轮表款。
曾经在、年代昙花一现的陀飞轮腕表,最终未能获得表厂的青睐,在、年代出现的陀飞轮表款,大多都是独立制表师所生产的怀表。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大表厂对于生产陀飞轮腕表,可说是跃跃欲试。其中在年,爱彼AP推出了人类史上首款自动陀飞轮腕表,也是首只导入现代化量产的陀飞轮腕表;内部所搭载机芯,以表壳底盖为基础并嵌入红宝石轴承,所以表款的整体厚度仅有4.8mm,其超薄的纪录保留至年。
但由于爱彼这款自动陀飞轮腕表早早停产,因此后来超薄陀飞轮机芯的王座,则由宝珀BLANCPAIN旗下的Caliber23手上链机芯与Caliber25自动机芯独霸多年(于年后推出),两枚机芯的厚度分别是3.5mm与4.85mm,后者其实是前者加装自动上链结构的版本。有人可能会问,4.85mm的厚度算是超薄自动陀飞轮机芯吗?以一般的机芯来说的确不算薄,但是考量到陀飞轮框架是不易缩减的结构,这两枚机的超薄纪录,一直到20多年后才有其他品牌挑战成功。
其中宝玑BREGUET在年,推出机芯厚度仅有3mm的自动陀飞轮机芯,而表款厚度也仅有7mm的超薄陀飞轮腕表,就此打破Caliber25机芯保持多年的纪录。隔年,宝格丽则是推出厚度仅有1.95mm得BVL陀飞轮机芯,装载于表壳厚度5mm的OctoFinissimo超薄陀飞轮表款中,同时也打破先前Caliber23手上链机芯的纪录。随着宝格丽陆续推出OctoFinissimo系列超薄表款,表坛许多超薄纪录也被一一打破(请见本刊期的机芯评论单元);其中在年,厂方推出自动上链款的OctoFinissimo超薄陀飞轮腕表,采用环形自动盘结构的BVL陀飞轮机芯,虽然直径扩大不少,但厚度依然维持1.95mm,同时表壳的厚度缩减至3.95mm,因此一举打破先前宝玑与爱彼所保持的超薄自动陀飞轮纪录。
非传统设计架构
如果按照传统的机芯设计,BVL/陀飞轮机芯肯定是无法达到1.95mm的超薄纪录,因此品牌使用过去超薄机芯曾使用过的技术—滚珠轴承结构,以及固定于单一夹板的设计,以便达成超薄目标。因为在年代前后,Lemania拉曼尼亚机芯厂曾经推出过,厚度仅有1.2mm与2.08mm的超薄手上链机芯与自动机芯(以机芯为基础),两枚机芯皆采用三组滚珠轴承固定主发条盒,所以无需其他夹板固定。
宝格丽在年发表的BVL机芯,同样使用这项设计,因此机芯只有使用单一机板结构,没有其他大型夹板来固定零件。我们可以机芯背面观察到发条盒周围共有两个滚珠轴承,至于第三个则要从机芯正面(面盘侧)才能观察到。由于机芯采用如此特殊的结构,因此机芯背面所看到的发条盒,是主体结构与传动齿牙,常见的大小卷车齿轮,则是位于机芯正面。
因为采用单一机板结构,所以机芯的走时轮系都是采用两侧交错的排列方式,而且前三枚传动齿轮疑似也采用滚珠轴承(厂方资料未提及,但有可能),取代红宝石轴承(因此BVL机芯仅使用11颗红宝石轴承),直到五番车齿轮才使用红宝石轴承,并且由五番车齿轮联结陀飞轮框架外缘的齿牙。
此外,机芯的陀飞轮框架,是安置在一个超大型的陶瓷滚珠轴承圆盘之上(接近平行的设计),因此无须再设置上下方的固定支架,或是结构厚实的底座,陀飞轮便能轻易地转动运行。为了减少陀飞轮框架的厚度,宝格丽采用飞行陀飞轮架构,这是过去爱彼、宝珀等超薄陀飞轮表款所使用的设计,视觉效果也优于传统宝玑式陀飞轮。
为了简化陀飞轮架构,厂方将上层框架固定在大型传动齿轮之上,并与五番车连接;同时厂房使用扁平式的砝码微调摆轮,搭配自由收放游丝,更能进一步降低陀飞轮框架的厚度。
同时,框架内的擒纵轮也搭配滚珠轴承设计,这应该是表坛上首次使用的设计(但年之后的BVL与BVL机芯则没有使用),因为结构真的太过精密,虽然过去尚未有表厂使用如此多组的滚珠轴承在传动轮系之上,但是否会成未来的设计趋势,也值得我们去观察。
环形自动盘加持
宝格丽在年推出的BVL超薄手上链陀飞轮机芯大获成功之后,便在年推出OctoFinissimo自动陀飞轮腕表,表款搭载厚度同样是1.95mm得BVL自动陀飞轮机芯,并且将表壳厚度缩减至3.95mm,一举打破过去爱彼陀飞轮表款保持多年的4.8mm纪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