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文学不好意思,我只是个演员

01凡尔赛文学的起源

最近,“凡尔赛文学”很火。

今年4月,“凡尔赛”这一概念由知名博主

小奶球提出,随后豆瓣凡尔赛研习小组随之出现,小组成员已近四万,组内研讨话题围绕鉴定“身边和网络上的凡尔赛行为”展开。

▲图/豆瓣

11月8日,情感作家“蒙淇淇77”带着这门“学科”登上微博热搜,“凡尔赛文学”再度成为顶流话题。网民们也开始了对凡尔赛文学的模仿。

“凡尔赛文学“是啥?

▲图/微博

所谓的“凡尔赛文学”,其实是一种高级话术,通常致力于社交平台表演高贵人生。通过特别反向描述,在看似不经意的自嘲中,展示出个人的优越感。有网友提炼出了“凡尔赛文学”的三大特点:

1、先抑后扬,明贬暗褒。需要在字里行间表现一种淡淡的嫌弃和无奈,表面上贬低,实际是在夸奖。这是有别于普通炫耀的重要特点。

▲图/网络

2、自问自答。这一点主要适用于朋友圈,用统一回复的方式解释说明,看似是在回复某一个问题,实际要表现出朋友圈内容的高大上。

▲图/网络

3、灵活运用第三人称视角。也就是不能用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方式,而是要假借第三人称来评(赞)价(美)自己,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对别人的称赞予以一定的反驳,只有这样才不会违背明贬暗褒原则。

▲图/网络

在凡学研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区分凡尔赛和炫耀,炫耀是直接而张扬,而凡尔赛是含蓄而内敛,要求在不经意间透露相应的信息。

02凡尔赛文学:一场表演者的自我呈现

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说,这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我们都是演员。三百多年后,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Goffman)出版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似乎也在冥冥之中回应着沙翁的这句名言。

▲图/摄图网

在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中,每个人都是世界舞台上的演员也是台下的观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都被认为视为一种表演。如果一个演员想演好角色,给观众留下好的印象,他就有必要对自己在表演中的种种行为进行管理,以便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理想自我”。

倘若戈夫曼有幸见证互联网3.0时代,一定会惊叹这是一个绝佳的田野调查场所。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不仅把信息的选择权交到了人们的手里,还赋予了个体表达的机会。从各大社交平台的Slogan中,我们就可窥伺出些端倪,在快手人们可以“拥抱每一种生活”,在抖音人们可以“记录美好生活”,在小红书人们可以“标记我的生活”,在知乎人们可以“与你分享刚编的故事”(误)……

▲图/网络

总之,每个平台都在鼓励人们自己展示,而人们也往往游走于多个角色和平台之间,盛装出席、粉墨登场,这场唱罢匆匆赶赴下一场,不停切换社交APP只为了给不同的看客呈现不同的姿态。而值得一提的是,“流量变现”催生社交网络秀场化,营造人设可以变现——这恐怕是人们费劲心思打造人设的源动力之一了。

回顾到“凡尔赛文学”,凡尔赛文学的集大成者蒙淇淇通过精巧构思的文本、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的自拍、若隐若现的logo、与身份相符的定位等一系列元素达到了定义自己、呈现自己、包装自己的目的。在这场精心设计的表演中,熟悉的观众都会努力地配合完成这场表演,而因为表演的完整性和精彩程度,大量的观众也被随之吸引而来。

▲图/微博

在今年10月,《我潜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个月的名媛观察者》一文引爆全网。文章聚焦一个游荡在魔都的特殊圈层——“名媛”。“名媛们”丽思卡尔顿的双人下午茶的背后,是每人85元的拼单;入住宝格丽酒店的背后,是40人每人元的拼单。不仅如此,“名媛”们还可以拼租包,拼豪车拍照,甚至拼二手丝袜,总之,万物皆可“拼”。

▲图/网络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没有这篇报道,人们可能永远不知道看似精彩的表演的背后暗藏演员们的苦心筹备和精心策划。有人说这场以“名媛”为主角的表演太“拙劣”,也有人说这场表演“过于虚荣”,可也有人辩驳称至少台上她们“光芒万丈”。从这个角度而言,不管是“凡尔赛文学”也好,“上海名媛”也罢,被观看者努力打造人设的样子还有几分励志。

03大众对表演者的嘲讽实则是对“精英社会”的消解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通过展示自身拥有的“物品”来呈现自己的职业、身份、价值观——统言之,即“品味”。通过这种品味的表演,人们巩固了同自身所处的圈子之间的纽带关系,同时也与其他群体“划清界线”。

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指出,品味与阶级息息相关。中产阶级新贵们通过品味将自己同其他阶级区分开来,而向往新贵们的人们也会不遗余力地模仿中产以彰显自己的身份。

▲图/《三十而已》剧照

蒙淇淇的微博实则也诉诸了当代普通城市女性的阶层想象,在她的文本描述里,她有一个宠爱自己的丈夫“卜先森”,他们衣食无忧过着零风险的幸福生活,她有几套别墅可以居住,她可以请一个月两万五(工资)的保姆打理家庭,她可以去skp商场买东西不需要看标签……通过这些文本的构建,一个“精致富裕的女性”人设被蒙淇淇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一切描述既满足了蒙淇淇本人的表演欲望,也让无数女孩沉醉其中,填补了她们对于“完美男性”的期待和阶层跃迁的幻想。

而这次蒙淇淇翻车,其实可以被解读为是大众对于“精英文化”“富裕阶层”的隐形吐槽和抵抗的消解。

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指出,后疫情时代,因经济形势的相对不乐观和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不平等现状是出身阶层、社会限制等外在因素的结果,从而对阶层跃迁失去希望。

同时,种种生存压力也让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资本家给人们带来的并非希望,而是无情的压榨和剥削,每一位岁月静好的蒙淇淇的背后,其实都是打工人无可奈何的。换而言之,大众嘲讽“蒙淇淇”的背后实则是矛头直指富裕阶层的敌意。

再举个例子吧,几年前,“马云爸爸”一词曾风靡互联网,普通网民、自媒体大V甚至官媒都将马云亲切称之为“爸爸”。这种对马云的狂热崇拜折射出了人们对财富的渴求以及想要实现向上阶层流动的愿望。而时至年,一度刷屏《功守道》的弹幕“马云爸爸”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等具有鲜明阶级意识的类似话语。这种转变同样可以被视为是后疫情时代下大众对于资产阶级新贵的消解。

▲图/网络

04结语

“蒙淇淇”们对凡尔赛文学的执著背后,其实是一种对“精英”身份的焦虑,而大众对凡尔赛文学的暗讽则矛头直指精英社会。经营“凡尔赛”人设有错吗?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里似乎也没错,毕竟,蒙淇淇第二天就赚得盆满钵满了。

▲图/微博

或许你还想看:我在北方的暖气屋吃着冰棍,你在南方的冬天里怎么过?叹!象牙塔陷入内卷化的道场?部分地区下架4G套餐:今天,你被5G了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94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